“晚上别讲鬼故事,人爱听,鬼也爱听。”说到恐怖题材的文娱作品,国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鬼魂、妖魔,再就是如贞子、美式杀人魔一样脍炙人口的荧幕形象,血腥、迷信、缺少教育意义,这种比较刻板的印象如今却在悄然改变,一些新兴的恐怖题材文娱作品已经开始使用科学武装自己,将目光投向更深邃的宇宙之间,甚至构筑起近现代宗教体制。

一、中国的发展:从志怪,到灵异,再到章鱼

恐怖题材的文艺作品在中国发展源来已久,并通过与西方、尤其是日本恐怖作品结合,在不同时期展现出鲜明特点。在一零年左右谈鬼之风盛行一时,后来由于各种原因(国家管控可能是主要原因)这种怪谈之风消减了不少,除开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有怪无鬼的出版书籍,年龄较小的朋友们可能鲜少接触过纸质版的鬼故事类书籍。对于近代以来中国恐怖文学的经营、发展状况,我只能凭借个人阅历说个大概,难说严谨。

最早的国产恐怖文艺作品常常取材于古典文学和地方传说。年纪较大的读者肯定知晓,贫困年代的夜晚活动并不丰富,但却是精神世界的充电时间,乡下院坝、错落而坐、摇扇消火,乡野怪谈由是广泛传播,所谈大多孤坟野鬼、黄皮蛇妖,在我们西南地方,最具代表性可能当属《聊斋志异》与熊嘎婆(西南传播最广的怪谈之一),所描绘者多是由野鬼或兽精演变而来,重在志怪而不着重于恐怖,还会寄托浪漫色彩与教育意义。

再至九十年代后,日本灵异怪谈的传入以及互联网的野蛮生长,都市传说、网络灵异开始大行其道,也是这期间大量恐怖题材的杂志开始刊印。笔者最早接触恐怖文学,可以追溯到零六、七年上小学的时候,那时候常常便在报刊亭画上两三块钱便能换一本二手恐怖小说,三十二开胶皮封面,薄纸发黄,扉间还有霉味;再过两年便淘不到了,取而代之是塑封、彩印的正规出版的杂志,例如《怖客》、《悚族》、《男生女生金版》, 没刊发两年,就因为广电封杀、经营管理等原因式微,转而通过贴吧、视频站等方式传播;除了纸质书与网络传说,香港的僵尸电影也顶起半边天,不可不提的便是林振英,不过笔者年龄不足,接触较少,略过不谈。但总的来说,这些作品大多秉承一个坚定的创作信念:为了吓你而吓你,类似于游戏中的jump scare,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战栗兴奋。

后信息时代,除了主打僵尸、盗墓、粽子、驱鬼等特色的本土恐怖题材,一些西方科幻题材的恐怖文学也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克苏鲁文学。缺乏思哲底蕴、或是纯粹的感官派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类型作品枯燥乏味,全无恐怖,而另一部分读者却甘之如饴。这类作品很明显的一个特点,就是它们摆脱了传统恐怖题材作品的局限,将视野从迷信、血腥开拓到科学、宇宙,通过与科幻的结合揭露人类的愚昧自大,而为所谓迷信的灵异现象寻求解释,由此开创了一个颠覆人们认知的新宇宙

Cthulhu:信息时代 作者:端木莽子

二、克苏鲁神话——开放、神秘、科学、广泛的密教

克苏鲁神话究竟讲了什么,它的内核究竟是什么?如果需要科学、全面、准确地概括,需要用到我后续系列的文章才能说得清楚,但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,几个词语就能概括:它是开放、神秘、科学、广泛的。

Howard .Phillips .Lovecraft,中译名洛夫克拉夫特(本文及系列文章之后简称为洛氏、HPL),乃是克苏鲁文化的开山祖师。他在世期间影响力比较有限,之后主要是德雷斯(August William Derleth)对于克苏鲁神话进行完善及出版,由于德雷斯晚年的创作自由理念及著作权保护到期,克苏鲁神话体系是创作开放的;克苏鲁的内核是未知与神秘,是人类的不可知论(哲学上的划分,将在后续的文章详细展开),但同时它摆脱了迷信的低级趣味,从科幻宇宙的世界观上,它又是可知论与科学的;在中国,克苏鲁的受众群体还是比较有限,但它的影响力已远远融入到广泛的文化生活之中。克系宇宙的二创文学作品自然不胜枚举,便先略过不谈;在电影方面,直接基于原著形象、情节进行创作的高分作品就有迷雾(the Mist)、达(Dagon)、异形前传 普罗米修斯(Prometheus,虽然编剧明确谈到有对HPL的参考,但更多人指责情节与设定上有抄袭之嫌)、怪形(the thing,原本是《怪人》是灵感来源,不过情节与《疯狂山脉》相似度很高,因此纳入以供内容上的参考),此外林中小屋(The Cabin in the Woods)、战栗黑洞(In the Mouth of Madness)也或多或少有其影子。在游戏上,除开近些年对原著、原有古神的创作外,最广为大众接触的可能是暴雪旗下的魔兽世界宇宙了,其中上古众神——包括克苏恩、恩佐斯、尤格萨隆、亚煞极——的原型便来源于克苏鲁神话;而国产手游明日方舟中也不乏克苏鲁元素,在此不一一赘述;此外,克苏鲁神话与龙与地下城共同在桌面trpg上发展成熟,形成了cocdnd跑团游戏。在音乐上,我个人非常推崇HPL历史协会(H. P. Lovecraft Historical Society),他们对许多知名音乐作品进行魔改,其中The Carol of the Old Ones作为邪典武器A的bgm,被广为传播,而Death to the World整体恢弘严肃,作词邪恶扭曲,给听众以鼎礼跪拜、臣服古神的卑微感,其原曲joy to the world 则是著名的基督歌曲,轻柔缓慢,对比之下不得不惊叹于乐队的再创作能力。

The Carol of the Old Ones
Death to the World

三、克苏鲁的魅力——理性的密氛与科学的宗教

克苏鲁为什么能吸引广泛创作者、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绝望与疯狂、甚至于在近现代科学发达的背景下构建起宗教系统,有许多因素助推助力,但最重要的一点,正如HPL自己所说:

“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,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则来源于未知。”

——H.P.Lovecraft

古神,一种远先于人类存在的宇宙生物,拥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知识与力量,包括地球的第一任主人古老者(elder thing)及其奴隶修格斯(Shoggoth)也不过区区古神的眷属,当人类揭开隐秘世界的一角,才发现自己的愚昧渺小。对人类而言,人类从理性智慧的王座上跌落,繁盛、毁灭不过是千万轮回中的渺渺一纪,疯狂不过是愚昧在知识面前的歇斯底里;从宇宙而言,人类从改造宇宙的实践主体转变成为高等宇宙生物的仆从奴隶,人类是一无所知的蝼蚁。在克苏鲁神话体系中,人类的骄傲、理性已然破灭,人类转而将对神明的依赖转移到强大的宇宙生物——那些邪神的身上,并用毁灭、献祭来取悦邪神。这不是单纯生理上的恐怖,而是通过发掘人类的愚昧、摧毁传统认知观而施与精神上的恐惧。恐怖题材作品最终不可避免将走上科幻之路,这是我个人的看法。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,黑魔法、炼金术、奇门遁甲面对热武器再难有反抗之力,梦境、灵魂这些难以言明的东西与科学的碰撞将开辟不同的道路——以人为主体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洛氏神话塑造的“宇宙唯物主义”(后续文章再做解释),人类需要将对自然的敬畏从豺狼野兽、茂密丛林投向更广茂、更神秘的自然——宇宙和深海。

四、克苏鲁神话补完计划

2022年,笔者将对克苏鲁神话以及洛夫克拉夫特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,总字数大概在10万字-30万字左右,主要针对HPL的初版创作、广泛认同的二次创作内容、HPL个人的价值观分析等等(原著主要来源于死灵之书,希望白嫖的读者可以前往trow论坛阅读译作),并结合社会现状展开讨论,目前暂定主题有《宇宙唯物主义——克苏鲁神话真的是不可知论吗?》、《HPL的种族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借鉴》、《熵增、混沌、反乌托邦——西方近代邪教与中国网络魔怔》等,敬请期待。

端木莽子

2022.1.26


0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Avatar placeholder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备案号:渝ICP备2022001022号-1